為什麼芒果在非洲是窮人的水果?
文/翁士博
台灣的精品,西非的剩品 夏天是芒果的季節。而台灣產的芒果,就像精品一般高貴。如果家裡出現芒果,會認為是親朋好友送的禮物;冰店價目表上最貴的是芒果冰;水果店裡芒果時常做成包裝水果籃;新聞上也不時傳來農產區芒果拍賣現場的畫面,一喊價就是一斤百元的天價。

到達水果集散市場,砂石車開始傾倒芒果,一顆顆圓滾滾的黃色果粒傾瀉而下,瞬間形成一座小山。
然而位於地球另一端的西非小國家,卻是個截然不同的光景。
南撒哈拉地區氣候乾燥,土壤貧瘠, 人口又多,聯合國擔心會成為糧食需求的沉重負擔。但多年來借助著許多國際糧食計畫,當地的農業生產技術越來越進步,當地已經十多年沒有發生過嚴重的饑荒,堪稱西非奇蹟。
走在市場中,耐旱的根莖類蔬菜幾乎全年不缺貨,像是洋蔥、馬鈴 薯、樹薯;穀類如小米、菜豆,更是餵飽西非地區將近四億人口的功臣。其他種類的蔬菜,則具有季節性,年初有萵苣、高麗菜;年中較多野莧菜、黃瓜、番茄;年尾則是葫蘆瓜、茄子、胡蘿蔔;而水果也有比較常見的熱帶水果,如香蕉和鳳梨。
乍看之下,非洲農業的發展,已經解決了糧食供應不足的危機,人人有飯吃。但民生問題還未得到徹底的解決,農產供應的種類貧乏,作物單一,而且,農人依然生活在赤貧線以下。問題的根源,或許能從芒果一瞥端倪。
就算沒飯吃,也有芒果可以吃 西非地區的芒果是個有趣的風景, 每年到了四、五月份,就進入盛產期,全年就集中在這兩個多月的時 間,產量之大令人瞠目。清晨時分,一輛接著一輛的砂石車,
|
No comments have been made. Use this form to start the conversation :)